作者: admin 浏览: 日期:2016-05-30
2016年4月27日,云南省举行“五一”表彰大会,表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耿家华榜上有名,荣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荣誉,47岁的耿家华显得十分淡定,这是从业生涯中第几次获奖,他已经记不清了,获得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和褒奖,更预示着新征程的开始,前行的路上,始终以匠心为傲,一路向前。
名匠世家 培育钳工新星
1969年,耿家华诞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这是一个成长在新中国红旗下的产业工人家庭。从这个家庭走出了无尚荣光的“父子劳模”与“兄弟名匠”。其父耿鼎、其兄耿家盛分别在上世纪八十年末、本世纪初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耿家华的双亲和兄长,皆为奋斗在重机装备制造行业的一线工人,钳工、车工、铣工、磨工、镗工各自精通,均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饭桌边、客厅里的话题总离不开技能钻研和难题探讨,既是父子和兄长,更是良师和益友。大忠至诚、专注如一的匠门风范,让耿家华对产业工人这份工作充满了骄傲和敬意;勤勉踏实、谦逊正直的良好家风,培育了耿家华对机械加工的热爱与自豪。
1984年,16岁的耿家华进入昆明重机厂,从一锤一钻练起、从一钉一铆开始,迈上了钳工名匠的成长之路。“刚进厂时,师傅就让用废铁料练手,反复的练习,手上的水泡起了又破,破了又起,最后结成厚厚的老茧,都不知道疼了。”耿家华如是说,笔者好奇的看了看耿家华的双手,布满老茧又厚又硬,而且右手明显要比左手要厚,这都是30多年磨炼的结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进厂仅一年多,耿家华就凭借着忠厚家风所锤炼的坚韧与刻苦,在全厂技术大练兵中荣获第四名,并提前一年完成学徒锻炼,开始独立承担各种钳工任务。
在父兄榜样的激励下,耿家华对机械加工的热爱,对零件铸造的激情不断被催发、被激励,被鼓舞。榜样是人生的航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年轻的耿家华把当一名好工人、好钳工作为了自己毕生追求的理想。
重装制造 成就机械奇才
多年的磨砺,加之孜孜不倦的学习,耿家华逐渐成长为云南省重装制造行业的优秀技术能手,精通车、钳、钻、镗等多种加工技术。善于解决技术难题,勇于技术攻关创新,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创新生产工艺、推广技术诀窍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常人眼里的普通工作,在耿家华看来,总是充满无尽的挑战。更高效、更耐用、更可靠,就是耿家华在钳桌舞台上矢志不渝的目标。
多年磨砺与不倦学习,耿家华成长为云南省重装制造行业的优秀技术能手,精通车、钳、钻、镗等多种加工技术。
——创新改进“拉丝机硬质合金卷筒刀具”,大幅提升刀具耐磨耐冲击性能,提高刀具使用寿命3倍以上,缩短加工周期 3倍,实现工艺手段创新。
——发明“内六角冷冲头”,将普通“冷冲头”与配件螺帽巧妙组合,实现工具集成创新,确保产品零缺陷。
——发明专业划线工具。提高了零件划线精度达到零误差,提高工作效率10倍以上。
——创新改进“6键槽立铣刀切削工艺”,以三面锥型刀具切削,锥角控制在25-30度,提高刀具使用寿命,生产效率提高 5倍以上。
……
创新、攻关,是耿家华职业生涯的关键词。“我就是要把手上的活做到最好!”朴素的想法蕴含着深深的情怀。在耿家华常年磨砺的粗糙双手下,冰冷的机械刀具似乎具有了工业制造的独特美感。这种美源自对制造的精益求精,对工件的完美打造,一件件产品成为了真正的“机械工艺品”。
大师者,技能之师,精神之师。耿家华把带徒传技、团队成才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技术攻关带徒”“项目培训带徒”等多种形式,借助全国技术能手、云岭首席技师等平台影响力,耿家华带出多名高徒。他还先后多次为钳工高级工培训、技师培训进行专业教学辅导。在钳工高级工培训考核工作中,作为辅导老师和考评员,他不断总结和创新,讲解其独创的加工工艺和测量方法,一遍遍示范最优加工过程,培养了一批批具备良好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耿家华在钳桌旁奋战了三十多年,取得了太多荣誉和称号,但他始终保持一颗谦逊淡泊的感恩之心。他说,没有企业培养就没有自己的成就。是企业的平台,是重装制造的舞台,给予耿家华成长的机会,是组织的培养,是团队的力量,成就了耿家华卓越的技能。
职教舞台 谱写大师新篇章
带徒传技、技术攻关、精神引领,是大师的重任与使命。身为全国技术能手、云岭首席技师,耿家华希望把精湛的技艺技术传承给更多的技能人才,用执着的事业追求激励更多的青年人才成长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中国制造2025”开启了中国制造强国的新征程,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大批具备良好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成为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石。为响应时代的号召,2015年,在云南冶金集团的职教发展战略部署下,耿家华加入了云南省职业教育的大师队伍,在重装制造和职业教育的大舞台上续写大师新篇。作为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机加工专业带头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能大赛办公室负责人,耿家华将在新的舞台上,更好地担当起大师的重任,带领更多的技术团队,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在学校与在企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谈到这个问题时,耿家华笑着对笔者说:“在企业,面对的是具体细致的问题,现场指点的比较多,通常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学校呢,面比较广,学生多,主要以分享经验,言传身教为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爱好,培养学生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干一行爱一行。到了学校,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学校推行“现代学徒制”教育,学生入校后,既是学生也是学徒,由于传技带徒是技能大师的重要使命,耿家华带的学生很多。会不会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担忧呢,面对笔者的问题,耿家华爽朗的笑了起来:“怎么会呢,徒弟越出色,我这个师傅越光荣嘛,再说带徒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要靠时间的打磨,一步步才能成长成才,现在开设的钳工班,同学们都很积极的报名参加,我希望他们练好基本功,一步一个脚印,成为精英,在今后的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的确,一颗星再亮也美不过整片星空,笔者由衷的为耿大师的胸怀和担当点赞。
心所往,行将至。面对新使命、新事业的召唤,耿家华信心满满:传扬大师精神,培养创新团队,推进技术攻关,推广技术成果,带领学生塑品德、练本领、赛技能、传绝技,努力造就一批批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的征程中,续写云南产业工人的光荣与梦想!
根植冶金 大师工作室育英才
在新一轮产业创新升级大潮中,构建富有行业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提升云南冶金集团乃至中国有色行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新态势要求新支撑,新产业呼唤新人才。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作为云南有色冶金行业重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将努力培养造就一支作风过硬且掌握精湛技术和高超技能的技师技工队伍,作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耿家华技能大师工作室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落户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
2015年10月,在云南省人社厅、云南省总工会、云南冶金集团的指导与支持下,耿家华大师工作室在云南冶金集团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启动筹建工作,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阶段。
工作室位于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金马校区,占地近1000平方米,一期总投资达100余万元。配备了加工中心、数控整车等系列机加工专业配套设施设备。构成了以技能大师为引领,以高技能人才为核心,以学校实训导师为支撑,以相关项目学徒为基础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队伍。具备开展机加工专业技术攻关与技术创新的良好条件,是集人才培养、技艺传承、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研修平台。
通过4-5年的系统建设,工作室将努力打造成为云南省机加工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构建一整套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创新运作模式,实现一批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成果。预计在2016——2017年,完成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大师工作室各项管理制度与运作规范,科学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技艺传承、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的工作标准与操作流程,全面实现大师工作室标准化建设目标。2018——2019年,完成智能化建设,打造“互联网+大师工作室”的运作模式,利用云平台、3D打印等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机加工专业大师资源库”,建立“机加工专业技术攻关云平台”,实现远程互动技术交流和技艺传播,推动大师工作室智能化建设。2020年,完成品牌化建设,以大师精神为引领,以创新驱动为机制,系统形成一整套运作规范、特色鲜明、机制先进的大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技术攻关、项目运作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建设成为云南省乃至行业大师工作室建设的标杆。
技能大师是工作室的灵魂,相信在耿家华的带领下,耿家华大师工作室在技能创新成果和技能传承方面,将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和潜力。围绕机加工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学校职教建设规划,耿家华确立了新的使命与追求:把“耿家华大师工作室”建设成为一个集生产化、系统化、智能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技术技能传承平台;把多年的工作积累系统总结成为易学易懂的操作法,凝练成为攻关创新的新诀窍;借助“现代学徒制”等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创新合作的方式,为云南省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更加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不管是哪一种工种,亦或是哪一类职业,匠人们用心灵手巧赢得了尊重,也成就了那份可贵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专注如一,是耿家华从业三十余年为自己打上的烙印,也是“工匠精神”在他身上最好的诠释。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 一天天的积累一次次的进取,耿家华在枯燥的钳工世界里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也将在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这片职教沃土上传技带徒,发挥更大的作用。